抗战初期,经过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,国军的德械师基本上消耗殆尽,随着德国调整对华政策,中国从德国获取武器装备的渠道被切断。这时苏联向国民政府伸出橄榄枝,苏联希望中国能够拖住日本人,而中国又急需获得支援,国民政府很快跟苏联达成协议,由苏联提供军事援助,“苏械师”应运而生。
在1938年底,苏联共向国民政府提供了20个苏械师的装备,但最终武装起来的苏械师只有4个,其中就包括新组建的第200师,这是国军第一个苏械师,而且也是第一个机械化师。后来苏联顾问主张将第200师扩编为一个突击军,机械化部队则改由军部直辖,第5军这支在今后抗日战场上威名远扬的精锐部队就此诞生。
1939年初,国民政府又根据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,
在全国各战区寻找合适的部队装备苏械。最终第1军、第2军、第71军、第74军和第85军在众多野战部队中脱颖而出,再加上最早成立的第5军,这6个军共有18个师,都是纯粹的苏械师。
在1939年内,组建的6个“苏械军”都曾在前线跟日军交锋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,特别是第5军在昆仑关一战以惨重的伤亡代价取得胜利,这直接影响了国军对此后苏械部队使用方针。
从1940年开始,为了避免苏械部队跟当初德械师一样的命运,国军采取保护措施,减少了苏械部队的作战次数,以避免这些精锐部队像德械师那样在一到两次会战中就被消耗殆尽。只有第74军的3个师一直活跃在战场上。因为这3个师战斗力强悍,所以74军曾被日军称为“支那第一军”。而余下的15个苏械师则被保护起来,以作今后的战略反攻之用。
据统计,从1938年到1941年,苏联共向国民政府提供了8批军事援助,提供2.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,
还出售了1285架各型飞机。其中1939年6月20日与苏联签定的第六笔武器进口合同就包括有200门M1930型37MM战防炮、1000挺M1910马克沁重机枪、400挺马克沁-托卡列夫轻机枪、3000支PP
D34冲锋枪、50000支M1891/30莫辛-纳甘步枪,配子弹1亿发。(待续)